09 综述·壁画造像 | “重构”历史经验,探知不断变化着的莫高窟
7.51MB
00:0008:11
三联中读的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收听《给国人的美学课》,我是巫鸿。
最后,我要谈莫高窟的窟面,它在这个时期(10世纪)发生了一个非常大的变化,这个变化我们现在看不见了,但对敦煌或莫高窟历史有一个本质性的改变。
崖面长条大壁画的发现这个变化发生在曹氏归义军时期。我们开始认识到这个变化是根据一个调查,这个调查很早,在1951年刚刚建国的时候,宿白、陈明达等先生组成了调查团,对莫高窟做了一个很重要、很仔细的调查。调查报告于1952年发表在《文物参考资料》上,大家有兴趣可以看一看。
▲敦煌莫高窟崖面上的大壁画
他们有一项发现,就是在莫高窟崖面上,发现了残存的大幅露天壁画,不是在洞窟里,而在表面上。今天还能看到的一些,在20世纪50年代他们看到的更多,但是现在因为被盖了混凝土的表面,很多不太容易看见。当时他们看到的后来写进调查报告的,由南至北有大壁画一条,很长,蔓延半里长的壁画,是同一时期所做,这个大壁画“内容比例自成一格,有些建筑物的图画几乎和实物一样大”,和真的建筑物差不多大。比如有一处画了一个大佛殿,柱子达到50厘米宽。
虽然现在大壁画长期暴露在外看不见了,当时在10世纪画出来的时候,肯定是把敦煌整个崖面给转化了。当时这一佛教洞窟,第一次被作为一个建筑整体被修缮和改建,而不是一个窟一个窟地修缮和改建。
背景是什么?背景就是曹氏归义军的统治者,他集政权和教权于一身,建立了专门的机构,设了专门的官员,对石窟的开凿和修缮进行集中管理,所以就对莫高窟进行了全面的修饰,不但画壁画,也修构了统一的栈道,把窟檐弄得很整齐,成了他们统治者的功绩。不是只造一两个窟,而是把整个莫高窟作为业绩、功绩。
从1950年的调查痕迹看,原来的壁画是五光十色,有佛殿、有祥云、有天人,把整个莫高窟的山崖转化成一个佛国净土。这个发展就让我们认识到一点,掌控敦煌地区的政治、经济、宗教权利的豪门大族,对莫高窟窟群整体外观发挥越来越大的影响。
比如刚才说从7世纪末造两个大窟(南北大像)开始,一直到后来的纪念碑性质的功德窟,还有最后给整个窟群添加一个宏大的外形、外貌,都是力图把整个石窟转化成对自己政绩的记录,也是积德吧。
▲第130窟内有莫高窟的第二大佛(吴健/摄) 敦煌研究院供图
什么影响和改变了莫高窟的面貌?但是我们也应该认识到,这些上层阶级努力、控制的雄心,只是莫高窟建设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莫高窟的发展,还包括另外三个自始至终的过程,同时在改变着莫高窟的面貌。虽然是以完全不同的形式。一个过程是中小型窟龛的开凿从来没有停断过,一般的家庭或者佛教组织也还一直在造窟、造龛,而且这些小龛逐渐填满了窟面上的所有可用之处,也在改变整个窟型的面貌,这是一个过程。
另外一个过程就是对旧窟的改建和翻修,不是总盖新窟,还有对旧窟不管是自己家里原来老的家窟,还是被废弃的窟,对它们的改建翻修。在翻修的时候,常常把前室和门脸加宽,使外观焕然一新,所以也在不断改变莫高窟的样子。这是另外一个过程。
第三个过程,各种非计划的自然损害,包括历史上有几次大的塌陷、坍塌,整个崖面塌下来,所以很多窟毁了。还有一些虽然是人为造成的,但不是有意为之,比如造新窟的时候会引起坍塌,比如窟离得太近了,上下的天花板也会塌。所以这些事情都在进行,甚至这个过程今天还在继续,比如石窟保护还有旅游,都不可避免造成了石窟整体外观的巨大变化。
▲现在的莫高窟
所以我们今天去莫高窟,首先看到它不是历史的样子,这些都是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修起的保护措施,这是很必要的,但同时又不可避免地改变了历史的样子。
所以作为美术史家、美术史研究者,我们的责任总是在这种变化和保护、保存的协商之间,找到自己的位置,既要保护又要探知业已消失的历史原状。所以我们从“空间”上重构历史的经验,想一想原来历史上的人是怎么构造、怎么营建、怎么观察莫高窟的,也是这种努力的一个部分。
好,我今天就谈到这,谢谢大家。
如果您喜欢本讲内容欢迎将课程海报分享到朋友圈一起开启美学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