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台、商家、买家与效率:为什么在拼多多赚钱越来越难? 最近,随着特朗普再度加征关税、堵上800美元跨境包裹免税的漏洞,关于 拼多多 ($拼多多(PDD)$ )和Temu的讨论...

平台、商家、买家与效率:为什么在拼多多赚钱越来越难? 最近,随着特朗普再度加征关税、堵上800美元跨境包裹免税的漏洞,关于 拼多多 ($拼多多(PDD)$ )和Temu的讨论...

来源:雪球App,作者: Circuitry,(https://xueqiu.com/3769952153/330334268)

最近,随着特朗普再度加征关税、堵上800美元跨境包裹免税的漏洞,关于拼多多($拼多多(PDD)$ )和Temu的讨论又多了起来。有人关注它的国际扩张,也有人在探讨它的商业逻辑与“压榨式”的效率。

看到有商家分享在PDD开店的经验,说这个平台的“效率非常高”:只要投广告,站内立刻有反应;单品GMV一旦做起来,也就会有其他商家跟进模仿,市场反应极其迅速。但与此同时,他们也感慨:在PDD上想赚大钱真的很难。

这让我突然有个想法:是不是正因为PDD效率太高,反而导致了商家难以赚大钱?

设想一个场景:

某个商家做出了一款产品,质量不错、价格合理,市场需求也挺大。一旦这款产品开始爆单,PDD的系统就会迅速识别出这个信号。

然后呢?平台具备成本测算的能力,哪怕不知道确切的利润率,也能大致估算出这个产品的盈利空间。接下来,平台可能会做两件事中的一件,甚至是同时做:

通过算法给你限流,逼你花钱投放广告。而拼多多的广告系统见效又特别快,商家几乎是“不得不投”。于是你原本的利润,被转化成了平台的广告收入。

主动引入竞争对手,打价格战。拼多多对供给侧的组织能力极强,一旦发现某个品类有空间,平台就能迅速召集多个“竞品”上线,逼迫你降价。结果就是,商家的利润压缩了,消费者得实惠,平台收获口碑。

这套机制,就是平台效率的体现。

拼多多在压缩交易环节的效率上,是国内所有电商平台里最激进的一个。

从流量分发、商品对比、转化效率,到广告投放反馈、竞品引导,这一整套系统像是一个高效运转的利润挤压机。它不是反商家,而是把利润这块蛋糕,拆分为平台利润(广告)、用户价值(低价)、商家收益三部分,在算法博弈中找到一个“可以接受但不太舒服”的平衡点。

你可以选择投广告,那平台吃你的广告费;你可以选择降价,那平台收获的是用户满意度和留存。这是平台商业逻辑的一部分,而且,执行得越快,收益就越大。

$亚马逊(AMZN)$ 和淘宝$阿里巴巴(BABA)$ 其实是一回事,但区别在于拼多多做得更极致、效率更高、节奏更快。一款爆品在拼多多上的“盈利窗口期”非常短,而原本在淘宝上,可能会长一些。商家会同时在多平台卖货,但因为PDD上价格更便宜,原本淘宝的较长爆款期也被同步压缩了。

结语:

平台、商家、买家三者之间,是一场“效率博弈”。平台想要利润最大化,买家想要价格最优,商家想要合理回报。但随着平台效率越来越高,信息越来越对称,这个三角博弈的最大赢家是平台,付出最多的是商家。

相关推荐

2026世预赛亚洲区赛程表最新一览(各队完整版)
bet3365也可以

2026世预赛亚洲区赛程表最新一览(各队完整版)

📅 06-27 👁️ 4325
We Are One (Ole Ola) [The Official 2014 FIFA World Cup Song]
365bet足球比分

We Are One (Ole Ola) [The Official 2014 FIFA World Cup Song]

📅 06-27 👁️ 2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