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刀的鑒賞體系,經過幾百年的發展,到現在已經成了一個龐大得有點嚇人的體系,幾乎所有與刀相關的東西,都形成了一套可以獨立評判與鑒賞的標準和體系。
下面,我將對日本刀的「拵」和「白鞘」做一個簡單的介紹。
「拵」(Koshirae)和「白鞘」(Shirasaya):
「拵」一般來說是指刀身與刀柄、刀鞘等刀裝具裝配完畢的形態,但按照裝配方式不同,還可以細分為「拵」和「白鞘」(Shirasaya) 兩種。
通常而言,日本刀的刀鞘和手柄都是木製品,包括白鞘,一般都使用朴木。但是也有一部份刀劍的全部裝具都用金屬製作,譬如用鐵、「山銅」(Yamagane——粗質的銅)、「素銅」(Suaka——淡紅色的純銅)、「赤銅」(Shiakudou——黑紫色的金銅合金)、「四分一」(Shibuichi——有四分之一以上的成份為銀的銅合金,呈灰綠色)等。
事實上,「拵」也分為很多種。以刀(日本刀分類里,如無特指,刀一般是指刃長兩尺以上的刀)為例,從刀的形制分,至少有「太刀拵」和「打刀拵」兩種。在這兩種之下,按「拵」的形式又可再分為多個品種,如「太刀拵」中有「飾太刀拵」「兵庫鎖太刀拵」等,「打刀拵」里有「突兵拵」等等,其具體形式異常繁複,不能盡數。因此這裡只簡單介紹一下最常見的太刀拵、打刀拵,以及太刀拵中的飾太刀拵。
太刀拵,來自於騎兵用的刀裝,其最重要的特徵是刀鞘上裝有兩個安裝懸掛配件的「足金物」,方便在騎馬時佩帶。這種刀的佩帶方式,是刀刃向下懸掛於腰間。在進入江戶時代後,由於歷史環境的變遷及各種法令的原因,太刀拵逐漸少見。
打刀拵,因在進入江戶時代後長期的和平狀態,武士們多為步行,此種外裝遂得以興盛。打刀拵通常沒有「足金物」,只在刀鞘內側裝有一個「栗形」和一個「返角」,用來綁纏「下緒」,以便插入腰間。打刀的佩帶方式,是刀刃向上,這也是打刀與太刀之間一個重大區別。
飾太刀拵,大類上歸於太刀拵的一種。這種形式的拵起源於平安朝,形制和正倉院所藏的、自中國傳入的唐大刀外裝基本一致,後來逐漸演變為只用於覲見天皇及朝廷典禮儀式等重大場合,且佩帶者還有官位等級以及裝束上的要求。最嚴格的時候,這種刀裝僅限於皇族以及參議以上官員使用。
這種拵的最重要特徵有兩個,一是兩個「足金物」上都裝有異常龐大的「山形金」,用來裝配懸掛用的兩條「足革」;二則是刀鐔不是常見的日本刀鐔,而是與唐大刀所用的中國刀劍格一樣的格,日本把這種格稱為「唐鐔」。
飾太刀拵。為小田原藩大久保家的傳世品,被日本刀劍保護協會鑒定為「重要刀裝具」。這套金梨子地螺鈿飾太刀拵,整個製造過程耗時約三年,為加賀守大久保忠真出任京都所司代(相當於現在的警視廳總監)時,覲見第一百二十代天皇仁孝天皇時實際服用的刀裝具。
白鞘(Shirasaya)
多以天然乾燥而成的朴木為材料 (日本人認為人工烘乾的木料會吸收濕氣,不宜使用)。由於朴木所含的樹脂較少,所以不易侵害刀劍本身。而「拵」的刀鞘需要塗漆,因此令保存在內的刀身處於一個完全密封的狀態,而日本刀的收藏家多相信刀身長期處於「沒有呼吸」的環境中,會比較容易出現鏽蝕。事實上也確實如此。
所以,以長期保存的角度而言,刀劍應該被安置在材料簡單清純的「白鞘」之中,讓刀能自由呼吸,到有需要公開擺放和攜帶的時候,才會配上「拵」。
換句話說,「拵」是刀劍出外時的禮服,而「白鞘」則是刀劍的睡衣。
但當刀身裝到「白鞘」中之後,留下來的「拵」的各個組件就會鬆散不整,不容易保存也容易丟失。因此一些講究的收藏家又會為空的「拵」在配上一支與刀身同形的木製刀,這種刀形木被稱為「Tsuna」,它使得「拵」這一外裝可以齊整成形地收藏。
對刀劍有興趣可加龍泉鑄劍師,龍泉章師傅微信:Lqbj689
獲取更多知識兵器知識請關注微信公眾號:zhonghuadaojian (中華刀劍)